2013年4月26日星期五

还记得当年玄武湖畔的秋明和四海吗?



      我在中学时曾经固执的排斥外语歌,认为中文歌曲一样可以做的很优秀。的确,那个年代国内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在做他们风格的东西,甚至连摇滚在国内都风起云涌,多少乐队和个人都红极一时。
      在我上大学之后华语乐坛开始衰落,市场完全被流行的口水歌占据。有天我在局域网打CS时发现对方电脑里有大批的英文歌曲,心想既然打不过你,那就拖拖你网速吧,就这样拖过来几个G的英文歌,其中以摇滚为主。我心里接受外语歌就是从这开始的,感谢那位邻居舍友,既有不杀之恩,又有赠歌之谊。
      毕业之后开始购买CD,最早是网上买了一批,随机发货,有很多不感兴趣的且有重复。后来发现在马台街和南师大附近有几家音像店,经常去逛一逛,因为囊中羞涩,只能偶尔买两张,还不是品相质量都特别好的那种,后来混论坛发现原来这几家店都是南京有名的几家打口店。后来论坛组织过两次活动认识了几个朋友,有一个因为长头发小米戏称他为辫子哥哥,经常上班时间跟他一起溜出去买碟玩。我们也偶尔会发现一两家新店,赶紧第一时间挑挑有什么好东西再通知对方:)
      再后来我来到了上海,在八佰伴后面发现过一家这样的CD店,货很全且品相都很好,当然价格也十分不亲民。八佰伴门口也有很多推着自行车摆摊的人,后座上摆着一个碟箱,下面挂两个音响,可以当场试听的,这些摊主看着都是民工样子,上去攀谈几句居然全都门清,让人不由暗暗佩服。现在这些店和摊位已经不知去向,但是在碧云那种国际社区依然有推车卖碟的民工师傅,卖的碟基本都是盗版和自己刻录的,知识也少的可怜,而且音响都是主动制造噪音吵人的,实在让人没什么购买的欲望。
      发展到今天,CD似乎逐渐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,这东西有寿命,几年之后就没法再听,而且实体CD储存运输保管成本都比较高,不像数字化的音乐,比如我在itunes上购买的专辑,即使我电脑上的硬盘坏了,歌曲删了或是什么,我换台电脑访问itunes store输入帐号后仍然可以下载这张专辑,方便快捷,这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。
      有点怀旧了,因为昨天朋友翻出她的CD给我看,我才想到了我那也有一堆这东西,也有这么一段岁月盼着赚钱盼着喜欢的碟出现在市场上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